《运动训练》教学大纲
发布人:刘璐  发布时间:2017-05-06   浏览次数:52

《运动训练》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运动训练(Athletic Training

课程编号:

学分:2

学时:总学时32

课程负责人:王锋

  

一、课程简介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交叉学科,是上海海洋大学田径高水平运动员的必修课,是实现上海海洋大学田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上海海洋大学田径高水平运动员明确上海海洋大学田径运动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田径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上海海洋大学田径高水平运动员身体素质、专业技能、心理品质、道德素质,为校争光。

本课程主要讲授运动训练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意义和发展;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训练、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训练周课过程的计划与组织、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项群训练理论。

一、Course introduction.

Sports training is a cross disciplinary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sports training.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high level athletes in track and field at th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The main task is to make clear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athletic training high level athletes for the university, basic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athletic training, improve th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track and field high level athletes' physical quality, professional skills, psychological quality, moral quality, glory for the school.

The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training,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urpose of sports training; signific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training; sports and sports training, sports training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athlete material selection, tra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methods and means of sports training athlete's tactical ability and its training, athletes mental ability and sports intelligence and training, years of training process planning and organization, athlete of the year training plan and organization, week course planning and organization, ready for competition, and summary of the event group training theory.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竞技体育,特征及社会功能

2.了解运动训练,掌握运动训练的特点

3.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和竞技体育项目的主要分类

【重点难点】

重点:运动训练主要特点

难点:运动负荷极限性,运动训练过程中个人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第二节 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

一、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第三节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

2.了解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

3.理解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

【重点难点】

重点: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

难点: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一、运动训练管理释义

二、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

三、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

第二节 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

一、思想教育管理

二、训练竞赛管理

三、组织人事管理

四、科技服务管理

五、运动员业务和文化学习管理

六、财务后勤管理

第三节 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

一、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管理

二、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队伍的管理

第四节 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

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遴选

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年龄特征

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管理

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

第三章运动员选材(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员选材的意义及任务

2. 理解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

3.掌握运动员选材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运动员早期选材方法

难点:运动员选材时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运动员选材概述

一、运动员选材释义

二、运动员选材的任务

三、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

四、我国运动员选材发展概述

第二节 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

一、遗传与运动员选材

二、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与运动员选材

三、运动员发育程度的鉴别

第三节 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

一、确定选材时机

二、家族调查

三、体格检查

四、鉴别发育程度和分型

五、选材指标的测试

六、综合评价与分析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科学化训练的关系,训练原则的依据

2.掌握运动训练原则的原理及运动训练中的实施和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

重点: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难点:各项原则教学目的与实际训练例证的联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竞技需要与定身发展原则

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

二、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二节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

一、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

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三节 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

一、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

二、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的科学基础

三、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四节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一、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

二、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五节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

一、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释义

二、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4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手段

2.掌握持续、重复、间歇、变换等训练方法的运用及注意事项

3.了解不同运动训练中采用的方法和调节手段

【重点难点】

重点:运动训练基本方法

难点:各训练方法概念、主要特点和运用中注意事项,运动训练整体控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

三、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

第二节 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

一、运动训练方法的起源与发展

二、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

第三节 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

一、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

二、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

三、运动训练方法体系

四、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

第四节 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

一、运动训练手段体系

二、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三、运动训练手段的应用

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4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素质,掌握体能训练的意义及要求

2.掌握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各项素质的手段方法及注意事项

3.了解不同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学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各项素质的手段方法

难点:各项素质训练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体能训练释义

二、体能训练的意义

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一、身体形态释义

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学特征

三、身体形态训练方法

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释义

二、肌肉力量训练的内容负荷特征

三、力量训练方法

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一、速度素质释义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三、速度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第五节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一、耐力素质定义

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三、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

四、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竞技能力,协调能力对技术形成的意义

2.了解运动技术,能分析影响运动技术形成的因素

3.了解运动的要素,能结合实例分析并合理运用

4.了解运动技能迁移原则并正确运用

5.能实施技术训练

【重点难点】

重点:训练方法

难点:训练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

一、运动技术的定义、构成及基本特征

二、运动技术原理

三、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

第二节 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

第三节 技术训练常用方法

一、直观法与语言法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第四节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人体差异的关系

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七、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

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

第五节 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二、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三、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四、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战术、战术意识、战术内容

2.掌握制定战术计划,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的方法

3.掌握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比赛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4.了解智能训练的意义与发展运动员智能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战术训练、心理训练

难点: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的紧密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二、体育课程资源分类

第二节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发与利用

三、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节 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四节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体育教师

二、学生

三、其他人力资源

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2学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和理解课外体育活动及其特点。

2、明确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3、掌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指导实践的操作要义

【重点难点】

重点: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难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指导实践的操作要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和意义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第二节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

二、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

三、俱乐部活动

四、小团体活动

五、个人锻炼活动

第三节 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

一、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制定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性质及组织形式。

2、掌握参训学生运动员选拔的程序和各种训练计划的制定步骤,并能科学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3、能够运用各种运动训练方法从事训练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重点难点】

重点:参训学生运动员选拔的程序和各种训练计划的制定步骤,并能科学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难点: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第二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一、学校运动队

二、基层训练点

三、体育特长班

四、体育俱乐部

第三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

一、运动队的组建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

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

五、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评价

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年度训练计划安排

2、了解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3、了解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的动态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年度训练计划的安排

难点: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的动态变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一、年度训练计划的类型

二、不同类型年度训练计划的安排特点

三、年度训练计划周期类型的选择

第二节 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一、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三、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

第三节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

一、比赛系列的安排

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

第四节 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

一、中短期阶段集训计划的结构及负荷特点

二、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

第五节 年度训练计划表

一、年度训练计划的用意

二、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示例

第十二章训练周课过程的计划与组织(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训练周计划的制订

2、掌握课训练计划的制订

【重点难点】

重点:训练周课计划

难点:训练周课过程的组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周训练计划与组织

一、训练周的类型划分

二、基本训练周的训练计划

三、赛前训练周的训练计划

四、比赛周的训练计划

五、恢复周的训练计划

第二节 课训练计划的制订

一、训练课的任务及不同类型

二、训练课的基本结构

三、课训练计划实施性部分的制定

  

第十三章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参赛准备的内容和方法

2、了解教练员赛场指挥的方法

3、了解参赛总结内容与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参赛准备内容与方法

难点:归因分析在参赛总结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参赛准备

一、参赛准备的意义

二、参赛准备的内容

三、参赛准备的方法与程序

四、竞技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五、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

第二节 教练员的赛场指挥

一、教练员赛场指挥的依据

二、教练员赛场指挥方法

三、教练员赛场指挥的项群特点

四、教练员赛场指挥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运动员参赛行为的自我控制

一、运动员参赛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二、运动员参赛行为的自我控制

第四节 参赛总结

一、参赛总结概述

二、参赛总结的内容与方法

三、参赛总结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四、归因分析在参赛总结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项群训练理论(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和科学意义

2.理解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项群训练理论

难点: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 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二、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三、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四、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五、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

六、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七、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的训练特征

八、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的训练特征

  

三、教学基本要求

1.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体及运动训练对人体的积极影响,从而正确认识运动训练工作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提高从事运动训练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掌握利用科学的训练原则、方法和手段增强身体健康、提高运动专业技能,合理的安排自身的体育活动;

3.使学生具有对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完成本课程的关键措施。主讲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讲授方法。教学中主要以讲授为主,贯穿启发式、讨论式。“体育课程与教学”部分可采取讲授、讨论与学科论文相结合的方法。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五、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使用教材】

田麦久 主编,运动训练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参考书目】

1.田麦久 著《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杨世勇 著《体能训练学》,四川科技出版社,2002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国家体委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组 《运动员科学选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各专项的基础知识。先修课程为《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课程。

七、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根据上海海洋大学高水平队运动员《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课程成绩的计算方法(试行),《运动训练》课程成绩按出勤情况和训练质量计算分数如下:

1、积极参加训练并刻苦认真,练习质量高,运动技术水平提高较快,出勤率95%以上者,可计90——100分;

2、训练认真,练习质量较高,运动技术水平有一定提高,出勤率达到85%以上者,可计75——89分;

3、训练较认真,训练质量一般,基本能保持现有运动水平,出勤率达到70%以上者,可计60——74分;                                                                                                                                                      4、出勤率不足75%者,总成绩不予及格;                                                                                                                                                      5、出勤率在75%以上,但因伤病,训练质量、运动水平下降者,总成绩不能超65分;

6、出勤率虽在75%以上,但无正常原因的运动技术水平大幅度下降或训练不认真,自由散漫,不服从管理的,总成绩不子及格。                                                                                                                                                      7、凡无故迟到、早退30分钟按旷训一次处理,旷训一次扣除一周训练津贴,一学期内病、事假超过规定训练实数1/4者以及旷训超过5次以上者,《运动训练》课程计0分;                                                                                                                                                      8、训练中不服从教练员管理,出工不出力、无故迟到、旱退、旷训和不完成训练及比赛任务经批评教育无效者,教练员有权令其停训,停训超过3周,该学期《运动训练》课程计0分。

  

主撰人 :王 锋

审核人:孔庆涛